课堂,请还给孩子发问的主动权
课堂,请还给孩子发问的主动权
薛和全
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学生能提出问题,首先源于他对问题的思考。思考中有疑惑,有困顿,有所思,他才能打破沙锅“问”到底。而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,这正是个性化教育的目标追求之一,是学生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主动的实际需要,是落实数学《课程标准》“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”的基本要求。
很多教师内心虽然欢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数学问题的,可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,课堂组织的难度就会增大,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耗时多。于是,在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,常常还是教师提出问题,学生来顺着老师预设的问题开展学习,学生即便是偶尔提出了问题,可是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或教师的思考意图发生冲突,教师也会有意打断学生的提问,甚至闻而不理!学生本身受到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的影响,以及自身主动性与心理因素的干扰,主动发问的意识和勇气就非常薄弱,教师却不加与引导和鼓励,充耳不闻何异泯灭童心?久而久之,学生发问的主体动能就不断被削弱,课堂上学生只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走,“师问生答”模式逐渐成为学习思维的定势,多维性思考日趋湮灭。终有一天会听到教师感叹:笨死啦,简直不会动脑筋!
我们的课堂上是怎样熄灭了学生发问的激情呢?我们来看两个教学案例:
案例一:《除法的意义》教学
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一趟数学课,学生首次学习除法。教师根据教材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。
师: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,每盘放几个?请你摆一摆。
生:两人合作操作学具。
师:根据你们的操作,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,每盘放几个呢?
生: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,每盘放了3个。
师: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。写作:12÷4=3。“÷”这个符号叫做除号。
此时,一名男学生突然发问:除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?
老师课前根本没想到学生会问这个问题,措手不及,一时语塞。老师收起了笑容,有点严肃地说:“数学家规定的!这有什么好问的呀?”听到老师的“解释”,提问的学生一脸茫然。
跟班听课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导张梅玲教授认为:这个老师有点武断,缺少的不只是教育机智!其实,在我们现实的许多课堂上,当学生提出的问题“干扰”我们的课堂计划时,很多老师都难有做到因势利导,改变教学预设由学生的问题顺势而为。不仅说不上呵护学生主动发问的学习心理,有时还挫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,长此以往,学生必然只学会了课堂倾听,俨然一个个接收器!哪还有自己的个性思想?而当我们真正想要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,又怎能看到美丽的思想火花?殊不知,正是教师本人,把学生教得弄丢了自己,一旦学生思想一枯竭,还谈什么创新意识培养?
案例二:《估算》教学
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,她的教学,有时就从学生的问题开始,通过学生提出问题,师生共同探讨问题,最终解决问题,很好解决了教学设计始终是围绕学生的“学”进行,而不是一种缺乏灵动和现场感的教学思路。下面以她《估算》教学中的开课环节为例。
师:同学们,今天这节课,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。在学习估算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、问题或者是困惑?今天想和老师谈论的问题有没有?凡是有关估算的问题,你想问什么想讨论什么就说什么,好不好?
生:为什么个位是5的要向十位进一?
师:这个小朋友问得好!为什么要这样估?(板书)
生:个位是5该怎么估?
师:你的问题是到底该怎么估,也就是估算用什么方法对吗?(板书)
生:估算是谁发明的?
师:(板书)谁发明的?
生:估算应该用在什么时候?
师:这个问题提得多有水平!你真会思考啊!(板书)
生:估算的名字是谁定的?
师:(板书)名字是谁定的?
生:为什么不直接计算而要估算呢?
师: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!估算到底有什么用处啊?(板书)
师: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,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估算,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看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些结论……
吴老师的这节课,从学生在估算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入手,抓住了估算教学目标的实质:估算有什么意义?怎样估算?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投入学习过程,主动探寻,主动发现,主体意识显著增强。教师不排斥问题的深浅,哪怕是一个“愚蠢”的发问——谁发明的?非常善于挖掘学生问题后面的思想内涵,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。当课快结束的时候,老师抛出学生的问题:估算是谁发明的?学生不假思索:是我们自己发明的,听到这里,听课的老师满堂掌声!是啊!让学生亲身体验估算的重要性,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,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,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!看得出,这种动态生成的朴实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!看似白开水,变成了茅台酒。
由上面两个案例看来,事物总有两面性。会提问的孩子是我们“苦心”培养出来的;不会提问的学生可能也是我们“不良”教育行为造成的啊!
当前,我国已经进入伟大的新时代,国家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,其中根本途径,还是要不断提高人才素质,培养人才创新能力。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,有责任肩负起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总要求。因此,赋予孩子发问的主动权成为最现实的教育需要之一。
课堂上怎样做到培育学生发问的意识和能力呢?有三点值得思考:
第一、教师的思想要适当解放,课堂学会包容。包容学生和老师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争论,包容错误理解与正确认知之间的冲突,包容高低思维水平之间的摩擦。课堂有了包容,才会有思想的多元。包容是一种很值得赞赏的素质教育新理念。
第二、教师的激励要精准果敢,课堂不吝赏识。面对孩子的突然发问,你不仅要要给孩子容许的眼神,更要静心倾听孩子的问题,并及时给予合理的表扬,让表扬成为孩子课堂上心里最温暖的一束光亮。
第三、教师的教学要不惟预设,课堂因势利导。要养成耐心倾听学生提问的习惯,从学生的发问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,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即时生成新的教学顺序。预设是死的,课堂是鲜活的,因势利导才能让课堂智慧、灵动。
作为教育人,我们不能忘记孔子的教育箴言:“学起于思,思源于疑”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,要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工作。让我们时刻不忘教育初心,把课堂发问的主动权还给孩子,让学生的智慧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课堂!
作者单位:四川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